首页 > 常识 > 生意经 > 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情况的事实参考

作者:沐子 小虎  时间:2018-04-19
描述:中国是大国,农民是中国稳固的根基,那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改革存在哪些问题,严肃来说是否正确对路,不能不深入思考。这里辑录了两篇真实反映农村的文章,作者并没有去讲大道理,但是摆出来的问题很严峻!
《生活宝典shenghuobaodian.com》讯  中国是大国,农民是中国稳固的根基,那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改革存在哪些问题,严肃来说是否正确对路,不能不深入思考。这里辑录了两篇真实反映农村的文章,作者并没有去讲大道理,但是摆出来的问题很严峻!
 
作为一个生活工作在城里的农村人,我出生在乡下长在乡下,对乡下还是非常有感情的。老家叫窑北坡村,是嵩县县城边上的一个村子。村子不大,但极灵秀,多树,成片、成林。村子呈“凹”型,由窑北坡、庙怀、上地和崖口4个自然村组成,有两千多户人家。
 
村名的由来是因村子后面的坡上,有孔古窑,村子居北。意思是“窑”北边的村子。不过,近几年官方文件中,村子亦被写成“瑶北坡”。为何更改?我不得而知。从字面上理解,“瑶”是美玉,喻美好,珍贵,光明洁白;而“窑”则为烧砖、瓦、陶瓷器的构筑物。我想,由“窑”变“瑶”,可能是家乡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吧。
 
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在离开的这二十几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它。这不仅因为在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掩埋着我最亲的人,更重要的是村子承载着我割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和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让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以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作中国的病灶,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这是每一个关心农村未来的人,都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老家过去是乡下,现在还是,但将来我不能判定。因为地缘的关系,在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中,它和同类别的村子一样被规划为社区,成了新一轮的“城不城、村不村”的城乡结合部,正朝着城市的模本“裸奔”。
 
在我的记忆里,村子交通便利,曾是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说物质生活苦了点,但因为刚刚实行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做起事来也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很强烈。而现今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幸福感并不强烈,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平心而论,就现在村子的前景,给我的是充斥着灰暗和绝望。之前,我曾多次以一个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与已经逝去的亲人,试图通过他们的故事,能够对当下乡村生态、人口、村治、信仰、文化、土地、医疗、养老、婚姻等进行全面观察。然而,当情感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才发现,它所面临的问题,它的复杂性、以及它所蕴含的希望、困惑、犹疑等等,很难厘清。即便自己再怎么冷静,也无法还原到过去那种激动的心态,因为我所熟悉的那一切,已经消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完全是一种陌生。
 
河流,一个国家的生态命脉,一个民族未来的保障。但是,我们提前把它终结了。
 
站在新修建的伊河二桥的桥头,看着河道两旁鳞比栉次的楼盘,听着不远处的机械轰鸣,我就知道,父辈们那种“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生活没有了。
 
这里曾是村里最肥沃的良田。堤坝内长着碧绿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庄稼,村里人赖以生存的口粮都在这里。我曾经在这里,打过猪草、捉鱼抓虾,也看到了天空上最美的月亮。堤坝外是长年奔流不息的伊河,流经栾川、嵩县、伊川、龙门、偃师等,而后入黄河,滋润了大片的土地,我们小时候的作文上都称她为“母亲河”。
 
河水清澈见底,粼粼的河水从滚圆的大小石包间流过,泛起朵朵细碎的浪花,岸边长满了青青的水草、遮阴的垂柳。无数个夏日,在这片一弯弯田地里,我的父辈们幸福而又忙碌着。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柔和的月光下,我和伙伴们或伊河中嬉水,或松软的草地上听取蛙声一片。那时我大概也就十几岁吧。
 
用童年去体验,伊河水是温顺、平缓、丰饶和快乐的。河面很宽,有百十来米,水有齐腰深,浅处没过脚脖子,澄明如澈,奔流不息。蹲在河边,可以清楚看到鱼儿在各色鹅卵石中自在的游弋。河的两边,有成排的柳树,那柳条儿嫩嫩的,在脸上拂过的美妙感觉,不亚于丝绸抚摸过脸庞。
 
春天里,岸边那些说出名字的、说不出名字野花竞相开放,都开得那么美丽,那么明媚,让人看了不忍去触摸她,只想远远地欣赏。蜜蜂、蝴蝶也赶来凑热闹,在流水琴弦下翩翩起舞。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使你忍不住想放开嗓子大吼几声,可又怕惊吓了蜜蜂、惊走了鱼儿。
 
伊河多数时间是温顺的,有时也会发怒。夏天暴雨过后,伊河总会一改平日温驯的模样,变得湍急、浑黄,裹挟着巨大的石块在水里翻滚着、碰撞着,发出巨大的“轰隆隆”的声响,地动山摇。
 
那时候,也没少听人们诅咒洪水。每次洪水过后,都由人家东西、牛羊被冲走,甚至人也被冲走。每当发洪水,我和小伙伴们便打着伞到河边看“风景”,一会儿一个麦秸垛漂下来了,一段一段的木耳架、香菇架漂下来了,还亲眼见过猪、鸡在水里时隐时现。在那样的洪水里,是没人敢下去捞东西的。因为河面太宽、水流太急,水面下有石头顺流而下,人下水会站立不稳,极其危险。
 
大概是1983年秋天,如注的大雨沥沥不停地持续了大半个月。终于,在一天深夜,温顺的伊河“脾性大发”,肆虐的洪水裹挟着泥石像猛兽一样扑向了熟睡的人们,当人们互相叫喊着冲出门的时候,洪水已经漫过跨河的伊河大桥。黑夜中只能听到的是到处的水声和人们的呼喊声、尖叫声。
 
在这场洪水中,我黑旦表叔家几乎是遭到灭顶之灾。洪水过后,表叔家是“满目疮痍”,围墙没了,房屋的山墙倒塌了……现在想想,那真是老天给人们赐予的灾难啊!直到今天,每逢大雨敲窗,我也常常在夜里惊醒坐起,打电话给老家的亲人,叮咛、嘱咐,因为洪水的一幕幕让我的神经太紧张了。
 
二十几年的光景,如今,那奔流的河水、宽阔的河道不见了,原本在河里悠然游弋的鱼虾更是不见踪迹。据村里人介绍,除气候变化气温升高之外,过度过滥和毫不秩序的开采开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不无关系。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1988年前后。首先,人们发现了发财的机会——挖金。
 
那几年,到山里挖矿的人很多,都是私人开采的。矿井的密度,几乎是三、两百米就有一个。挖出矿石后,多数用氰化纳来从矿石中提取金、银及电镀等,废水直接排放或随着地表径流进入了伊河。
 
后来,在矿山资源开发得到控制,加上城市急剧发展,大量需要沙子,不知道从啥时候起,这里的沙、水都物有其主,被大大小小的沙场老板分冶割据,伊河的沙子被层层截挖,这里的沙子被制成混凝土,撑起了一座座城市。仅村子周边5公里左右的河道上,就聚集了十多个的挖沙厂和淘金船。拉沙的卡车“隆隆”地来去,一派繁忙景象。
 
这样大规模的采沙对河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说得清,甚至一说起来,就是采沙对当地的建筑业有多大贡献,哪一个建筑项目不需要沙子、混凝土?这些从哪里来?只有河里产这些东西,每个县、每个地方都一样。似乎很有道理,殊不知,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再恢复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宽阔的河道被挖沙的、淘金的,挖出许多杂乱的小支流,河水也随意漫流,河底留下很多很深不规则的沙窝。若是夏天来临,水位上涨,这些沙窝就形成无数的漩涡,或者是表面很平静的深流。人一旦不知情下水,通常都是会被漩涡卷去。每年夏天,这一段河道,总要有多起淹死人的事情发生。虽然,有关部门也在河岸上插了一些“严禁下水游泳”警示牌,但仍有经不住水的诱惑的少年在漩涡中丧命。
 
永恒一旦被还原到现实中,就变得千疮百孔。现在整条河道几乎已经很难找到沙子了。而底泥中的重金属等物质也需要专门的处理恢复,其代价的也是极其昂贵的。
 
河流,一个国家的生态命脉,一个民族未来的保障。但是,我们提前把它终结了。从客观上讲,建筑行业的需求量很大,我们无法也不可能让挖沙者停止挖沙。何况,河水的大小、断流于否等,很难确定是因为采沙造成的。但有一点,过度过滥的开发开采,必定对生态环境是具有很大破坏力,这一点是确定的。
 
如同村子里的另一条小河。今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填埋了河道,它已成了污水沟,严重变腥变臭。过去满眼的泉眼没了,水里的鱼虾、沿河的芦苇荡更是不见了,河堤上的那一排排柳树,也变成一栋栋用钢筋水泥浇铸的楼房、商铺,甚至有开发商把楼盘盖到河道上……如果这一切再不改变,大灾难要来了。或者,其实已经来了。
 
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好,农村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小虎却觉得现在的农村反倒不如二十年前的农村了为什么?
 
以前的农村山青水秀,沟里小溪里的水清凉的能直接喝,沟里到处都是,现在的农村垃圾沟里到处都是。
 
以前人少每个人都有地种,现在的人生下来就没有地,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十几口人住一个房子。
 
以前农村种地虽然赚钱少,但是每个人都很开心,还能养活一家,现在农村种地,收的粮食有的时候甚至连农药化肥钱没没赚回来,总要出去打工才能养家糊口。
 
以前的农村那里都是人情味,每年过年串门走亲戚能走好多天,现在的农村人到哪去了?有钱的都上大城市了,上学有文化的也走了,就只剩下老幼了,这个现状对于孩子和老人真的太不公平了。
 
你们对于这个现状有什么看法?
 
事实就是力量 谈论影响中国
 
文章来源:shenghuobaodian.com

从手机浏览器访问《生活宝典》

站内搜索
无相关信息
微商帮
世界网站大全
中国科研团队:大象的长鼻子是如何越变越长了
中国科研团队:大象的长
自己是否能够像自己想的那样做成一件事,身旁人的判断会比自己准确
自己是否能够像自己想
火宫殿:吃喝玩乐看,烧香拜神佛,红火的庙会经济
火宫殿:吃喝玩乐看,烧香
眼见为实也不为实,更须谨慎看到的并非全貌
眼见为实也不为实,更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