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生意经 > 问题与对策

中国:一年到头企业没有挣到钱却要给银行缴纳两千多

作者:余丰慧  时间:2019-12-15
描述:“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是有法律保障的。中国企业竟然开个存贷款账户都需要行政审批,这在国际上绝对是闹了个大笑话。呼吁银行对企业的一些收费必须彻底取缔。
《生活宝典shenghuobaodian.com》讯  改革开放后,直到本世纪初期,根本就没有企业个人到银行开个账户还需要行政许可审批这一说。特别是企业开立存款账户也要审批,简直是开国际玩笑。试想,企业到银行开立存款账户,银行应该是张开笑脸热情欢迎的。银行是经营信贷资金实现利润的,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没有存款,何来贷款?没有贷款?银行何来收入利润呢?
 
“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是有法律保障的。中国企业竟然开个存贷款账户都需要行政审批,这在国际上绝对是闹了个大笑话。
 
过去就没有企业开户许可证这一说,何必等到明年底再全部取消呢?越快越好,现在取消更好。要等到明年底才取消企业银行开户许可证,可中国经济的现状等不起啊。
 
又提出什么先试点后推开,完全是多此一举。上面说过,过去甚至改革开放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到银行开户从来没有实行过审批制或者美曰行政许可证制度。要说试点的话,已经试点了50年了,非常成熟。
 
又提出什么“按照先企业、后其他单位,先基本存款账户、后其他银行账户,先调整事前审核、后强化事中事后管理的原则”,这些一套一套的说辞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想排比句想出来的。根本没有如此复杂。一个企业到银行开户,无论什么样的账户都意味着他自动归顺到笼子里了。无论是合法或者违法资金都是他自投罗网了,你怕什么呢?假如即使把违法资金挡在门外,他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包括现金转移洗白财富,你将更加难以查处。
 
又有说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同样大可不必。应该对客户企业彻底放开,不需要什么备案,在银行开户的详细资料本身就是最好的备案。一些备案制已经变为审批制,成为换汤不换药的审批制。
 
这里面折射的一个监管大问题是,还是事前监管、设立审批门槛的监管思维在作怪,还是把脏水与孩子一起倒掉的监管理念,还是只要保证监管部门自身安全,银行自己安全,而不顾客户体验,不顾客户死活的监管做法。
 
这几年金融监管对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民间金融发展的阻力很大,对经济金融良性发展基本是副作用的,中国经济金融到今天这个地步与金融不当监管关系很大。这一点应该实事求是指出来。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取消企业开户许可证制度问题,而是银行对企业的一些收费必须彻底取缔。比如,开办一个企业,一分钱都没有挣来,却每年就要给银行缴纳2000多元的所谓网银费用。类似银行对企业收入多如牛毛,基本是越减越多。
 
当然,取消企业银行开户许可证制度后,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情况,捕捉风险苗头,防患于未然。
 
今天,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手段在后台分析包括银行账户在内的风险,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已经完全不必惊扰客户与企业了。
 
银行对公账户年费(成长型企业不小的负担,也并不是企业自身想去开设个单位账户,是办理税务登记从这里卡了,其实,企业发展的好,会主动办一个或者几个单位账户,但是对于那些小微企业来说,就不应该喝血拔毛)
 
1、工行:名目繁多、收费高
 
工商银行对公开户依据注册资本的高低,所收取的手续费在50元至300元不等,如果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则收取300元开户费,如果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上,则只收取50元的开户费,除了最基本的开户费外,还有每年180元的账户维护费200元/年的回单箱费,此外电话银行也需200元/年,而且还必须开通网上银行,如果要求网银有对外支付功能的话,还必须开通证书版网上银行,那就还需要花76元购买一个u盾,再加200元/年的网银维护费,杂七杂八地加起来,开通一个对公账户,则需要花费近千元
 
2、中行:100万以下不能开户
 
该行对于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一般不予受理,理由是开户的公司太多,银行忙不过来,因此现在对公司的注册资本有了限制,只有在100万元以上的才给予开户,而且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在中行开户的公司一般收费也比较高,如200元/年的账户维护费、100元/年的回单箱费,还有小额账户管理费等。
 
文章来源:shenghuobaodian.com

从手机浏览器访问《生活宝典》

站内搜索
  • 天!他人对你银行账户余额信息一清二楚
  • 微商帮
    世界网站大全
    中国科研团队:大象的长鼻子是如何越变越长了
    中国科研团队:大象的长
    自己是否能够像自己想的那样做成一件事,身旁人的判断会比自己准确
    自己是否能够像自己想
    火宫殿:吃喝玩乐看,烧香拜神佛,红火的庙会经济
    火宫殿:吃喝玩乐看,烧香
    眼见为实也不为实,更须谨慎看到的并非全貌
    眼见为实也不为实,更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