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地理 > 地理理论

蓑衣、斗笠、蒲扇、笤帚:长沙棕编艺术品

作者:yiluokuang.com  时间:2023-09-12
描述: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
《生活宝典shenghuobaodian.com》讯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棕榈为拂登君席,青蝇掩乱飞四壁。" 古时,棕榈就已被用来制作蓑衣、斗笠、笤帚等日常用品。

现在的长沙农村,每到夏天,一些老人手不离蒲扇,坐时摇风,行时遮阳。倒回去一二十年,粗犷的大蒲扇,精致的小手扇,大中小号一应俱全。慢慢悠悠驱散炎热,摇曳岁月……

长沙地区的长沙县高桥、金井,望城区的茶亭一带,属丘陵地区,自然条件很适宜棕树。棕叶柔韧度好,适合编织。这里的棕编工艺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广泛流传。一般农民都能随手编出作品。民国初年,将棕编工艺品作为孩子们的礼物,成为一种时尚。

长沙棕叶编可不是大家眼中的那些个大小蒲扇之类的,它还分为两个派别:纯叶派和全棕派。是不是有些江湖武侠的味道?

今天的一些古稀老人依然记得,20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沙、湘潭一带从事棕编的人很多,一到农闲或过春节端午,棕编艺人便背上草把子,带着剪子、钻子等简单工具,把编好的蚱蜢、蜻蜓等各类昆虫,插在草把上,沿街叫卖。那景象有点像卖糖葫芦。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棕编艺人易正文,也是20世纪30年代来到长沙城的。他对棕编有着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技艺,他常伏在草丛树下,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觅食争斗的各种姿态,他编出的蝗虫、螳螂、蜻蜓、青蛙、虾子、蜈蚣、花蛇等小动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深受孩子们喜爱。 他的棕编技巧闻名于长沙,被誉为 " 棕编易"。他也成为有记载的最早的湖南棕编艺人。

新鲜棕叶编织品不好保存,几天就不成形了。易正文通过将棕叶先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煮,直至叶片由青转黄,经过日晒后干透,再进行编织,解决了自然风干的变形问题。原本只能保存两三天的棕编玩具,可经十几年而不变形。也正是从那时起,棕叶编织才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1972年,20岁的王文定来到长沙湘绣厂,分配在新开办的棕编车间,棕编头一次进入工厂生产,并成为出口工艺品;20世纪80年代末,王文定发明了与前人不同的"双肚皮"棕叶编织法,用针线缝合法改传统的"单肚皮" 为"双肚皮",使棕编作品更加立体。王文定也获得了"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高桥人罗俊扬是全棕派传承人。"全棕派" 是选用棕树的蔸、干、叶、枝籽及干衣、花苞等全棕树的各个部位作材料,用手工编制成工艺美术品,作品豪放大方。由于棕蔸、棕干笨重,因此,全棕派虽文化底蕴深厚,但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期,只限于就地编制,自娱自乐。罗俊扬从小学得此手艺,经过几十年的创新,他不仅有棕编动物,还有人物、山水、建筑等作品,构成全棕编的立体画。

湖南编织工艺大师、"长沙棕叶编"非遗新的传承人周佳霖 在吸收前辈的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扬传承这一古老技艺。她为猴年创作的新作大型棕编《花果山》长16米、宽08米,作品中百只棕编猴神态各异,活灵活现,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2011年,长沙棕叶编成功申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来源:shenghuobaodian.com

从手机浏览器访问《生活宝典》

站内搜索
  • 石雕:长沙市望城区麻石(花岗岩)雕刻享誉海内外
  • 长沙海关丧失自主管理权力
  • 长沙人的吃水往事
  • 长沙动物园公猴们争夺交配打得不可开交[图]
  • 长沙城头挂人头:很多中国人没有听说“郭亮”这个名字
  • 通过古今建筑感受长沙的文化味
  • 长沙市长沙县㮾梨镇古今谈
  • 长沙鱼虾海鲜水产集散中心
  • 长沙红星花卉大市场
  • 一刻不停歇地穿梭,长沙市人流最繁忙的路段
  • 微商帮
    世界网站大全
    中国科研团队:大象的长鼻子是如何越变越长了
    中国科研团队:大象的长
    自己是否能够像自己想的那样做成一件事,身旁人的判断会比自己准确
    自己是否能够像自己想
    火宫殿:吃喝玩乐看,烧香拜神佛,红火的庙会经济
    火宫殿:吃喝玩乐看,烧香
    眼见为实也不为实,更须谨慎看到的并非全貌
    眼见为实也不为实,更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