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孩子 > 写作 > 高中部

禹王碑,上面写的到底是啥内容?

作者:习作  时间:2023-07-08
描述:碑文9行,每行9字,共77字,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宋嘉定年间( 1208—1224)摹刻。
禹王碑,因原文刻在南岳衡山的岣嵝峰,故又称岣嵝碑。虽说称“碑”,实际上是摩崖石刻,石刻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共77字,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宋嘉定年间( 1208—1224)摹刻。1993年4月,禹王碑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的岳麓山上,有块被现代游客忽略的名碑,他静悄悄地躲在岳麓山北麓山顶的天然石壁上,一座现代电视塔建在他的旁边,一条简易的、不怎么引人注目的小石板路从电视塔婉转而下,与碑相连。

湖南文化人传承文化的热情、真情,在这块“碑”的传承中, 再次发出光彩。

距今 810 多年前的一天,岳麓山下,岳麓书院的学生正在攻读着圣贤书,而在通往岳麓山山顶的小道上, 一支队伍“寻循小径,转蹬道”向上攀爬,上山小道“蜿蜒峻绝不可步,每以一足蹁踔行,左右皆万仞之溪”。但,这些小小的艰难,没有影响攀登者的心情。

他们上去干什么? 是为了在一块自然山体的花岗岩上摹刻一篇来自南岳岣嵝峰的奇文。

这篇奇文,是一个叫何致的四川人呈现给长沙地方官曹彦约的。 据何介绍,他在南宋嘉定五年(1212),到南岳游览,偶然听到一位打柴的樵夫说,他在岣嵝峰石壁上(传在今衡山县福田乡云峰村禹溪边王大成家后山) 看到了几十个像文字的刻纹。

嗜古的何致好奇心大增,便请樵夫带路去查勘,果真在一块石壁前发现其上有七十多个似篆非篆、形如蝌蚪的文字。一时无从辩识,便找人临摹下来,带到了长沙,献给了曹彦约。

曹得到禹王碑的拓片后,立即派人登山查找原碑,派去的人按何致的路线上去,但无论如何寻找再也找不到原碑了,因此,碑的真假,成了目前尚未破解的公案。

尽管如此,曹彦约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就是安排人力物力,郑重其事地根据拓片,把文字刻在岳麓山的峰顶上! 今天,攀爬上去的这些人,就是为摹刻文字而来的。几百年后,从这块摩崖石刻上拓印的文字,流传到全国各地,今天在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武昌黄鹤楼等处所见禹王碑,均是从这里摹刻而去的。

岳麓 山 上的这块碑, 作为传说中的岣嵝碑最早的实物, 受到了历代文人的爱护、颂扬。 碑的南侧石壁, 有宋代 人 题 刻 的“ 乐 舞 增 光”、明代人题刻的《 读 神 禹 碑歌》; 碑北侧 5 米处, 有清乾隆 二 十 一 年(1756) 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题刻的 “ 大观” 二字。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 ( 1560), 为更好地保护好这块摩崖石刻, 长沙太守张西铭为该碑建了护碑亭, 石亭四柱、 球状宝顶, 藻井上刻有莲花, 1935 年, 湖南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周翰还主持修建了石围栏。

这块石刻上的文字, 形如鸟兽, 与考古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鸟篆颇相似, 完全杜撰, 也不可能。

碑上的文字, 一直没有人能释读, 到了明正德年间, 状元杨慎为明世宗, 作了这样的释读:

“ 承帝日咨, 翼辅佐卿。 洲诸与登, 鸟兽之门。参身洪流, 而明发尔兴。 久旅忘家, 宿岳麓庭。 智营形折, 心罔弗辰。 往求平定, 华岳泰衡。 宗疏事裒, 劳余神。 郁塞昏徙。 南渎愆亨。 衣制食备, 万国其宁, 窜舞永奔。”

他还认定碑文记叙的是远古圣帝大禹接受舜帝的命令, 日夜奔走于三山五岳之间, 疏江导河、 治平洪水的功绩。 这一释文流传很广, 似乎成了定论, 但这种解释, 在学术研究上, 并不可靠。

其实, 禹王碑真假、 禹王碑内容的释读, 经过几百年的文化沉淀, 已变得不重要, 宋代之前, 禹碑之说就见于记载, 唐代诗人们还写过赞美诗。 禹碑热, 在宋代出现, 正与当时水患频乃有关, 禹王碑, 与黄帝陵、 炎帝陵、 舜帝陵一样, 更多的是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仰。

长沙人, 通过这块碑与对碑文的解释, 传承的是禹所代表的舍己报国精神, 古代咏长沙历史的诗中, 这块碑几乎是必提的代表性符号。

从手机浏览器访问《生活宝典》

站内搜索
  • 大禹治水改围堵为疏导
  • 微商帮
    世界网站大全
    我在惠州,挺好的!
    我在惠州,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