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孩子 > 写作 > 高中部

岳麓书院观后感

作者:黄标  时间:2023-12-06
描述:一个戴一副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腋下夹一本书,走到一株银杏树下,随手捡起一片银杏叶,夹在书里。
《生活宝典shenghuobaodian.com》讯  朱洞,岳麓书院创始人、北宋尚书郎,开宝六年(973)任潭州太守,首创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 976),岳麓书院在岳麓山下正式创立,接纳四方学者,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教基地,首创者是北宋潭州太守朱洞。

岳麓书院御书楼左侧有一个"六君子堂",专祀对书院创建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六位先儒---朱洞、李允则、 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朱洞以首创岳麓书院而位列第一。这座三间单檐的硬山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为学道许宗鲁、知府杨表创建。

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任潭州太守。开宝九年 (976),他听取刘鳌的倡议,在岳麓山下抱黄洞附近,将唐末五代僧人智 等兴办的学校旧址"因袭增拓",由官府捐资兴建书院,建有讲堂5间、斋舍52间。由是,朱洞与陶岳、周式被视为湖湘文化的启先声者。

家乡湖南的太阳,就是比别处红。我把我的看法告诉了友人,他们也有同感。后来,当我们来到一个叫“赫曦台”的地方,导游说“‘赫曦’的意思,就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时,更印证了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我们在一道悬挂着“千年学府”横匾的大门前停下来。匾黑底绿字,字体敦厚,典型的欧阳询体。

进了门,肃穆的气氛沿着脚步向前延伸。导游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女孩,人虽小却语出惊人:“一旦进入‘千年的学府’,就进入了千年的历史,走入中国高等教育变迁的一个隧道。”

听她的话,有一种沿着时间往回走的感觉。路的起点,自然是刚才的大门口, 在10月的这个早晨;路的终点,根据导游的说法,应是在西晋以前了。那时,这里是道教的据点,有万寿宫、崇真观等道观建筑。山林间,终日响着丝竹弦管演奏的道教音乐,一种飘飘欲仙的天籁之声。故乡的民间,就有这样的音乐——洞经古乐,使人超凡脱俗。

导游很善挑逗,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活跃着气氛,路在她的讲解中始终意犹未尽地向前伸。一边徐步漫行,一边怪怪地想:途中,不知是谁在等我。如果时间真能倒流,也许会不期然遇到西晋在此建麓山寺、六朝时建道林寺、唐代建“道林精舍”的诸多僧人,邂逅唐末五代在这里建屋办学形成书院雏形的智璇高僧。或许还会结识北宋时独具慧眼创建“岳麓书院”的潭州太守朱洞,拜谒宋真宗向他颁书赐匾的岳麓书院山长经学家周式……这些人物的模样,经导游讲解,在早晨鲜和的阳光中,依稀可见。

当然,在这条历史的古道上,最想见的应是南宋时的张栻与朱熹。特别是朱熹,是人们原就熟悉的人物。曾在这里讲学的朱、张,开了中国书院会讲的先河,使岳麓书院成为闻名全国的理学传习基地。

早晨的阳光下,一道门上“岳麓书院”四个黑底金字的横匾再次入眼 。导游说,匾上的四个字是宋真宗所书。两侧的白底黑字“唯楚有材,于斯为盛”联,看上去比大门楹联更胜一筹,一笔一捺,透出自信。

不期而遇的,是一道门上楚图南书写的“潇湘槐市”匾,黑底白字,十分醒目。所谓“槐市”,历史上指的是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多槐而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文化市场。

我们确实走入了一种文化。在岳麓书院讲堂,悬挂着一块“实事求是”匾,导游说“实事求是”源于《汉书》。1917年前后,当时校长在我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在众说纷纭中独具慧眼,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毛泽东青年时曾寓居半学斋,“实事求是”匾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不仅是一个橡皮口袋,可纳世界,文化还是一条生生不息的蠕虫,可承古今。

学府讲堂里,气氛肃穆。导游指了指长方形讲堂上摆着的两把椅子,说,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平分秋色。古代上课时,学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带蒲团,席地而坐。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课的。金庸先生曾来过书院,但只是站着讲课,不敢在两位先哲的坐椅入座。

所有人用狐疑的眼光看她,不知她的话是真是假。而我却觉得她的话是真的,金庸其实敬畏的是一种文化。文化可以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势力,潜移默化规范社会。

看到狐疑的目光,导游更来了兴致:“各位,张栻在南宋乾道年间主持岳麓书院,特别是到了后来朱熹加入讲学时,那可是岳麓书院的鼎盛时期啊。大批游学的士子接踵而至,到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人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用现在的话,就是以拿不到岳麓书院的大学毕业文凭为终生遗憾啊!”想起近代智者曾说过:大学之大,不在楼房之大、规模之大,而在大师。岳麓书院之所以能成为天下学子心仪之地,在于它拥有了像朱熹、张栻这样的大师;莘莘学子中,更有一批诸如王夫之、左宗棠、曾国藩史上留名的人物。

一个戴一副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腋下夹一本书,气质不凡,从身边慢慢走过,走到一株银杏树下,随手捡起一片银杏叶,夹在书里——这是在岳麓书院看到的唯一一个直接与书有关的人。本想与之交谈,但却独自行去,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无数金黄的银杏叶在风中飞舞,像一群群灿烂美丽的蝴蝶。

朝后面走去,一路见到的殿堂,道路两旁的亭榭、教学斋、半学斋,空地间生长着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心便静了下来,进入了一种文化的道场,一种心灵的道场。

穿过御书院,向左转, 来到后山。一路满目滴翠,全然没了秋的萧瑟。突然间但见清清亮亮的一潭水,水面映着无数树影。水后有树,树后有石,石后有路,路后山坳,突兀着一座悬挂红匾的小亭:“爱晚亭”。

踏着石级慢慢向上。石径斜,山不寒,满山枫林热热烈烈。看清了红匾上“爱晚亭”三个字,在亭下,又见到了那个年轻人,他沉思地望着满山枫林,茕茕孑立,与在枫树林中打闹嬉笑的游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坐在灿烂的枫树下,他摊开着手中书。也不知道他读的什么书,该不是与书院有关吧?

举起相机,对准青年,按下快门——这是这个秋天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之一。

文章来源:shenghuobaodian.com

从手机浏览器访问《生活宝典》

站内搜索
  • 岳麓书院几百学生与元兵作战,大部分学生最后自杀殉国
  • 探访岳麓书院
  • 微商帮
    世界网站大全
    我在惠州,挺好的!
    我在惠州,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