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孩子 > 传授 > 交际

生活小事上家长不要过多为儿童做主

作者:林怡  时间:2018-10-08
描述:例如,到了睡觉时间了,宝宝一直都在闹腾,就是不肯上床睡觉。当指令失效的时候,家长就可能双目圆睁,怒斥宝宝,甚至给他的小屁股拍上几下以儆效尤,逼迫他早点入睡。这样孩子就不快乐。
《生活宝典shenghuobaodian.com》讯  “爱”与“控制”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词,但是,当我们与宝宝相处的时候,这两个词却常常会通过我们的行为纠集到一起,带给宝宝伤害,影响他的自我成长。那么,我们是怎样通过“爱”来控制宝宝,又该如何避免在无意之中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并伤害宝宝呢?
 
香草PK巧克力冰淇淋
 
吃过晚饭,我出去散步,顺便去超市买点东西。结账的时候,我看到了如下的一幕:一位漂亮的妈妈带着她大约3岁的女儿在买冰淇淋。“你想要哪种冰淇淋呢?”妈妈很温和地问小女孩。“巧克力冰淇淋!”小女孩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妈妈。“哦,不,巧克力吃了上火,你要香草冰淇淋吧!香草的好吃。”妈妈试图劝说小女孩买香草冰淇淋。“我就要巧克力冰淇淋!”小女孩坚持。“香草冰淇淋好吃!”“我就要巧克力冰淇淋!”“你会喜欢香草冰淇淋的,香草冰淇淋比巧克力的更好吃!”就这样,母女两翻来覆去“较量”了好多次。最后,妈妈拗不过小女孩,不甘心地嘟哝着:“你这孩子真犟,说了巧克力上火,你就是不听!香草的多好吃啊!”妈妈一边嘟哝,一边掏钱给小女孩买了巧克力冰淇淋。小女孩虽然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她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但是在妈妈的责备声中,她的眼神渐渐地变得有些暗淡,小家伙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快乐明显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家长控制行为带给宝宝的伤害
 
类似上例中的场景经常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妈妈看起来很民主,但是,当小女孩的行为与她期待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妈妈就无法接受了。于是,她的控制行为就非常明显地表露出来。妈妈的理由是巧克力吃了上火,香草冰淇淋比巧克力好吃,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然而,这仅仅是妈妈的想法,妈妈的感受。实际上,在宝宝的心目中,他确实就是认为巧克力的味道更好一些,所以她一定要坚持买一个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
 
上例中的妈妈站在“爱”的立场出发,试图阻止宝宝吃巧克力冰淇淋,目的是为了防止宝宝上火,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是,妈妈这种武断的行为模式如果总是在生活中一再地重现,而宝宝又没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来抵制家长的这种控制行为的话,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宝宝就可能因此受到伤害。并且,家长类似的控制行为常常更多的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加上年幼的宝宝心理还没有成长,他很容易就屈服于家长的这种压力,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可怕了。家长控制行为带给宝宝的伤害通常会以以下两种方式体现出来:
 
1、不敢再相信自己的感受,变得畏缩而自卑。
 
在家长各种控制行为的影响下,宝宝自己的感受被抛弃到一边。时间长了,他就会对自己的感受产生怀疑,甚至漠视自己的感受,需要依托别人的评判来确认自己的感受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他人的评价为准则来应对周围的环境。对自己有了这种认识的宝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敢下判断,做决定,内心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当然,宝宝成人后就会变成那种比较畏缩自卑,人云亦云的人,即便他内心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也不敢轻易表露,甚至常常会在那些不错的念头冒出来之后立刻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想法不值一提,做事情比较被动,习惯被人操控。有时候,在别人的操控下,就算他自己内心觉得很压抑,很痛苦,试图反抗,他也会抑制这种冲动,认可别人操控自己的行为模式,逆来顺受地接受环境给予他的一切。因为缺乏主见,这类宝宝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比较盲目,容易过于认同同伴的行为,被小团伙的规则所左右,甚至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故意去做一些明显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
 
2、认同家长的行为模式,变成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另一类宝宝长期处在这种被控制的环境下可能会变得比较逆反,不会轻易屈服于家长的控制,导致家长的控制行为一再升级。这类宝宝敢于与家长的行为模式对抗,会变得比较任性,难以管教。同时,他还会认可家长的这种行事模式,变成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这类宝宝小的时候比较自我,难以融入小伙伴的群体,脾气比较急,攻击性比较强,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之怒,成人后不太懂得要顾忌他人的感受,不管在哪里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总喜欢指手画脚,很容易得罪或者伤害别人,人际关系常常出现问题。
 
家长控制行为伪装揭秘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带有明显的控制宝宝的倾向,比如强硬的命令、斥责、体罚等等。并且,我们的很多控制行为往往以“爱”的名义来实施,因此,它很容易蒙蔽我们的心灵,导致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行为有什么不恰当之处。
 
要防止我们以“爱”的名义控制宝宝,就要认清那些被巧妙伪装的控制行为的真面目。试着捡拾一下我们的一言一行,看看我们的控制行为是否也会以如下的方式巧妙地伪装出现呢?
 
伪装1:我不想让你受伤!
 
家长的一些控制行为伪装得比较巧妙,常常以“我是担心你受伤”的形式出现。例如,宝宝看见茶几上放着一只玻璃杯,这个装了开水的玻璃杯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扑过去,把玻璃杯拿起来要喝水。妈妈走过去:“你会把玻璃杯打碎的,妈妈帮你!”然后妈妈把杯子从宝宝的手里接过来,宝宝可能反抗,而妈妈为了玻璃杯碎裂而伤到宝宝,可能就会呵斥宝宝,最终强行从宝宝手里抢走玻璃杯。这类行为披着“爱”的美丽衣裳,却残忍地剥夺了宝宝自我发展的权利。
 
伪装2:一切都是为你好!
 
有时候,家长的控制行为会以“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形式出现。因为如此,就算宝宝因此受了心灵的“伤”,家长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解脱的理由。例如,到了睡觉时间了,宝宝一直都在闹腾,就是不肯上床睡觉。当指令失效的时候,家长就可能双目圆睁,怒斥宝宝,甚至给他的小屁股拍上几下以儆效尤,逼迫他早点入睡。毕竟,这是为了让他睡眠充足,有个更健康的体魄呀!当然,“一切都是为你好”还包括大量十分武断的行为。这些行为以“爱”的名义操控着宝宝,让宝宝的自我感觉在我们的呵斥甚至体罚中逐渐瓦解。
 
伪装3:我来帮你!
 
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友善的行为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背后隐含了另外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最典型的事例是,宝宝在某个阶段,一般是2岁左右,会有非常强烈的想要自己来做事情的欲望。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帮助他,比如宝宝非要自己系鞋带,但是他就是系不上,做家长的难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免不了很迫切地扑过去:“宝宝,你不会系,我来帮你吧!”我们或许根本就不会相信,如此好心的一句话,竟然会在无意识中将宝宝的自我价值感给贬低了。
 
伪装4:你再……我就……
 
按说,家长对宝宝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不过偏偏有些家长喜欢以“你再……我就不爱你了”这样的说法来控制宝宝。替代的控制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你再……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警察叔叔就要来抓你了’‘ 你再……大灰狼就来吃你了!’‘你再……我就不给你买冰淇淋’……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他会以为家长是认真的,于是,为了防止“就”后面连着的可怕的事件发生,宝宝就勉强变得乖巧了。不过,这种“狼来了”的控制模式很快就会随着宝宝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失去作用,于是,控制者不得不提高控制的强度来要挟宝宝。这样的方式会让宝宝养成讲条件的习惯,或者总是压制着自己,来刻意逢迎家长,又或者导致宝宝无视家长的权威,让家长彻底威信扫地。
 
消除控制行为的交流模式 
 
除了上述的4种伪装模式外,可能还有很多别的伪装的控制模式。只要我们尝试通过以下的模式跟宝宝交流,控制就会消除:
 
1.给宝宝更多探索的空间
 
宝宝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潜能,很多我们怀疑他掌握不了的东西,只要他有着强烈的兴趣,他都可以通过自我探索以及模仿他人的行为等途径掌握。同时,宝宝也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他做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把握一个安全的度。因此,一旦遇见他想要去尝试某个事物,在保护他不会受伤的前提下,最好给他尝试的权利。如果担心他受伤,可以将一些避免宝宝受伤的技巧通过演示传递给他,以便他模仿。
 
2.某些原则可以适当有些弹性
 
我们需要给宝宝设定各种各样的规则,但是有些规则不能过于死板。比如睡眠、吃饭、玩耍等等,如果宝宝当时根本就不困,或者不饿,或者恰巧处在食欲低靡时期,或者玩某个东西玩得正十分专注,我们非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改变他,效果自然就不会好。不妨给我们的原则稍微加点弹性的成分,比如,允许他睡眠的时间略有调整,不要强迫他进食,给他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然后结束他正在进行的活动等等。
 
3.选择替代的非控制语言模式
 
可以考虑用别的语言模式来替代“你再……我就……”等控制性的语言模式。在用语言阻止宝宝的某些行为之前,一定要先理解他的情绪,与他共情,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要求,宝宝就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想法了。比如,宝宝一身脏兮兮的,你想给他洗澡,而他就要没完没了看动画片。此时,我们不妨这样跟他说:“你特别想现在坐在这里看动画片,这个动画片多好看啊。来,我们试试洗澡的时候能不能听到动画片的声音好不好?”宝宝通常都很好奇,也许立刻就去实施了。
 
4.帮助宝宝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在帮助宝宝的时候,度的把握很重要。如果宝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做不好某个事情,我们过去,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搞定了,宝宝就会觉得自己有一种无用感。所以在帮助他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我们语言表达的方式,不能贬低宝宝的能力,同时我们的行为也要适当有所“收敛”。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个难度比较大的事情分成很多步骤,很巧妙地将一些比较容易的步骤分配给宝宝来做,让他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同时他也会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所有的步骤,变得很能干。
 
文章来源:shenghuobaodian.com

从手机浏览器访问《生活宝典》

站内搜索
无相关信息
微商帮
世界网站大全
被蜂蜇伤怎么办?
被蜂蜇伤怎么办?
小屁孩在家玩气球引发火灾,这让家长们长了安全知识
小屁孩在家玩气球引发
如何区分“手足口病”与“疱疹”?家庭护理知识
如何区分“手足口病”
妈妈把孩子留给国家,教育局已介入
妈妈把孩子留给国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