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地理 > 地理理论

古往今来,长沙人,生小孩和养小孩的习俗

作者:yiluokuang.com  时间:2023-04-21
描述:孕妇腹部呈尖形者,人们判断为当生男孩,腹扁圆者所生则应为女孩。女性脸上起斑起花多者生男,而脸上反更显光莹洁净者则多生女。
《生活宝典shenghuobaodian.com》讯  人的出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恰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其实人在尚未呱呱坠地之时,民俗之光即抚爱着肚内胎中的他(她)。

民间艺人

一旦降生人世,冲破“母难”煎熬,获得新生,新生儿即成为人世界最宝贵的礼物,最值得庆祝的事情,人们,尤其是家庭家族成员,便会以各种民俗方式保护、养育、滋补他(她)的成长。而最富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也随同婴儿的到来,放出光芒。

1.求子的祷祝

◆送子观音、碧霞元君

在乡土中国文化怀抱中的湖南长沙,和全国各地一样极其重视子嗣传承。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当然影响人们至深,更何况不管怎么样,一家人总得有个子女,这个家才算完整。长沙本土在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之前,又曾流传有“男女都一样,冇得又不像”的民间趣语,先能生育子女这才是新婚夫妇之“急”。

如果没有立即怀上子女,尤其女方,此时心急的她们,在现在是到医院看病,实在不行,或会寻求制造试管婴儿。旧时,人们无科学知识,采取的是各种民俗方式求子,其中最为主流的求子方式就是求神拜佛。过去,文运街旁玉泉山香火极其旺盛,一小半原因,是民间传说,玉泉山所立的“白衣观音”求子相当灵验。观音变相极多,白衣观音是“专主祈嗣生育”也就是负责送子的。观音一年之中有三个生日,其中阴历二月十九观音诞,是长沙城乡最为崇信的求子日。据民国长沙旧报记载:“二月十九,是日,玉泉山水泄不通,上香挂幡者络绎之绝,求子者最多。”

有人误会长沙北门外北二马路东岳宫后殿所奉送子之神,亦为观音。其实,这是道教的送子神仙“碧霞元君”。东岳泰山主生,南岳衡山主寿。东岳泰山“主生者”,即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长沙城内祈嗣者亦多前往东岳宫祭拜者,祭拜之期则为四月初八”,这则民国报纸的记载道出了长沙北二马路旁的东岳宫之所以一直以来香火不弱,以至该宫能保留到今天,香火不绝的原因。求子毕竟是不少未孕夫妇的巨大祈望。

◆元宵麒麟送子及中秋南瓜

胡朴安编撰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华全国民俗志》,早成中国民俗经典之作,其中收录有《长沙新年纪俗诗》。其中有一首吟道:“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说的是旧时长沙城内,元宵舞龙时节,“妇人不能生育者,每到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上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谓之麒麟送子。”

又,长沙在中秋节时有在中秋夜偷南瓜之俗,详见第二章“岁时纪”。

◆酸男辣女及尖男圆女

女方既已怀孕,中国历来即有通过梦兆及胎状预测胎儿男女性别的俗信。《诗经·小雅·斯干》,即有通过女子怀孕后梦见熊罴预测所怀为男,梦见虺蛇为生女之兆。至今长沙亦有通过孕妇之梦,占卜所怀之胎为男为女的俗信。长沙俗信以为凡梦见大蛇,即为生男;蛇越大,此儿诞生后越有出息。

不过,以孕妇怀孕后喜欢食用的食物味道来判断生男女生的俗信,在长沙地区更是广为流行。长沙地区一直流传有“酸男辣女”之谚,这一俗信,见于晚清湘人记载,一直流传至今。“酸男辣女”说的是孕妇若特别喜欢吃酸味食物,预兆将来所生应为男孩;喜欢吃辣则预示将生女孩。往往有验。

又,在长沙地区亦流行居民通过孕妇怀孕晚期腹部呈现形状判断男女的俗信。孕妇腹部呈尖形者,人们判断为当生男孩,腹扁圆者所生则应为女孩。而孕妇脸上形状也成判断依据。一些人认为女性脸上起斑起花多者生男,而脸上反更显光莹洁净者则多生女。

2.新生儿的庆祝

◆ 新生儿之诞:抱鸡报喜

新生儿呱呱坠地,人的一生自此开始。对于新生儿的到来,尤其当他(她)是新婚夫妇所生初生子时,更给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增添了无限喜气。

长沙传统礼俗认为,生育子女,称“添喜”,如是男孩,更称“添丁”,有人就此点燃灯盏、赠送大米,说:从此“添丁进粮”,反映的是乡土社会重男轻女的旧观念。

古代经典《礼记》即记载,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悬弧”“设帨”之礼俗。不过绵延流传两千余年后,长沙地区新生儿诞生礼仪犹见初诞“抱鸡报喜”之俗。

旧时长沙,新生儿出生后,新生儿父亲须怀抱一鸡,兴冲冲奔往新生儿外婆家报喜。生男孩,所抱鸡报喜之鸡应为一只威武雄壮的大公鸡,生女孩则为母鸡。

长沙之东浏阳,地域较封闭,“报喜”之礼“额外一条筋”,生男婴者,携茶前往岳家报喜,女婴则以酒代之。时至今天,浏阳仍保留有“茶伢子,酒妹子”的俗语。望城新生儿报喜,也有送茶、酒者,旧时还须加姜,称“报姜酒”。

抱鸡报喜外,女婿前往岳父母家报喜, 当然还要携带因“添喜”而煮的红鸡蛋数个甚至上千个。更有阔少爷家提上鸡鸭肉鱼海味等,前往岳家报喜。酒、鞭炮、蜡烛等物更几乎为长沙一些地方报喜者所必备。
因新生初诞前往岳家报喜,必须燃放鞭炮,须敬酒,甚至还须点烛。

燃放爆竹,有规矩:生男孩,从院外往屋内燃放;女孩则由屋内往院外放。俗信女生外向,终究是要嫁出去的。

岳父母家收下红蛋等礼物后,一般会以更多鸡蛋回赠。长沙城郊岳父母家多以米潲水换取女婿赠酒,更回赠红、白糖各一包,又有面粉、面条等物。长沙西乡和浏阳,给岳父母报喜之余,亦多不忘向媒人报喜,雅称“砍梅树”。

不过,旧时长沙,因医疗条件及育婴科学极不发达,生育风险极大。长沙老话一句言新生儿生育是:“儿奔生来娘奔死,仅隔阎王一张纸”。因生育死亡率极高,民智又未开发,长沙民间俗信竟把生育时母婴死亡归咎于“血湖鬼”(又称“生产鬼”)作祟。由此,长沙地区曾流行种种千奇百怪的巫术:有用竹棍捅穿屋顶盖瓦者,有在窗外鸣铳以为可吓跑“血湖鬼”者。甚至有人家把黄牛黑猪一类动物赶进产房,大烧桐油纸伞更是常见。名堂搞尽,收效却甚微。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尤其何键主湘时期,长沙大力推行及普及新法生产,宣传科学生育常识,对城乡稳婆集中培训,大大提高了长沙城市新生儿的出生率,但其时并未深入广大乡村,因此农村生育巫风仍然兴盛。直到新中国成立,医药下乡,长沙广大乡村才大为普及新法接生。

民国时期,湘雅医院护士已经开始用科学新法育婴,开湖南一时风气。

在因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低下,生育极难得到安全保证的旧长沙,为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老长沙人一度称新生儿为箩伢子、牛伢子、狗伢子,甚至直呼为贱伢子。刚刚生育他们的母亲不敢也不愿承认自己就是孩子的母亲。她们说,这些孩子是箩筐生的,故称箩伢子。有的小孩是牛生的、狗生的,所以叫牛伢子、狗伢子。她们认为如果给小孩取贱名,如狗伢子、牛伢子,或像长沙河西望城坡一带故意把妹子叫做伢子,伢子叫做妹子,性别反转,新生儿会更容易养,更不会被邪魔外道看上,遭遇纠缠伤害。

旧时为什么有小孩叫做“箩伢子”或“箩生”?抗战时期,著名作家田汉曾奉养其母易克勤在南岳住了7个月。借此机会他为母亲作了一份口述实录《母亲的话》。

易克勤称,旧时长沙东乡生养小孩十分困难,小孩常因病夭亡,为保佑小孩顺利生长,竟形成了把刚生出来的新生儿穿过没有底的箩筐,有的则穿过家中灶膛的习俗。其用意在于这个新生儿并不是母亲所生,而是箩筐或灶膛所生,新生儿的小名也就取名叫“箩伢子”或“箩生”“灶伢子”等。有的所生几个小孩都被大人抱着穿过箩筐,最小的那个会叫做“细箩伢子”。

民国长沙报纸更记载,旧时长沙也有人家在新生儿将要呱呱坠地之前,先准备一只公鸡养在孕妇床下。入夜即用箩筐盖住公鸡。在新生儿“洗三朝”时再把盖过公鸡的箩筐做盖在小儿头上动作,这样的新生儿也会取名为“箩伢子”。

◆三朝之祝:请尝红蛋

新生儿出生三天,和全国各地一样,长沙例有三朝之祝,当然仪式颇具长沙特色。

完整的“三朝之祝”,在长沙包含洗三朝、打三朝、吃三朝三大仪式。

三朝之祝,参与人员多为家庭成员,多在家中举行仪式。新生儿为关注焦点,外婆亦居尊贵地位。
此前,新生儿将诞之时,外婆早将用丝织物缝制的多件襁褓,送往将生已妊女儿处,称催生衣。当新生儿呱呱坠地后,外婆又会送去已缝制好的婴儿鞋袜、涎兜、首饰及摇床、坐栏等婴幼必需用品。富裕者,为补贴女儿,更会奉赠肉、鱼、酒、点心等,甚至为庆祝客人而包办酒席亦由外婆做东,“三朝酒”长沙亦俗称“外婆酒”。

三朝日,即婴儿出生第三日,古时即有庆祝仪式。洗三朝之俗,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有记载。此外,唐玄宗杨贵妃为新生儿“洗三”更载之于史。按老长沙习俗,三朝洗婴,先以艾叶水煮鸡蛋若干,称艾水蛋。完整的洗三朝礼俗,民国初年报纸记载称:洗三朝,常以烧热艾叶水及蛋,盛于铜盆(或脚盆)中。又在一旁另置红蛋、秤砣、吉祥钱、桂圆、红枣、花生等物。先由外婆或由接生婆唱颂吉祥语句的祷祝词,从外婆到家人,依次将旁置的红蛋、吉祥钱、桂圆、花生等一一扔入盆中,并往盆中添入小碗冷水,称“添盆”。添盆完毕,外婆(或接生婆)试水,水温合适,即抱新生儿入铜盆中洗浴,边念:“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长得高……”等吉祥祝词,此称“洗三朝”。

随后从盆中选取一枚煮好的鸡蛋,剥壳后(也有不剥壳的),用鸡蛋滚擦新生儿,从头至身,头额及屁股尤其会多滚,此仪式称“滚头蛋”,亦俚称“滚屁股蛋”。“滚屁股蛋”特别受重视,多用来赠送亲友久不怀孕的妇人以作“引窝蛋”。长沙俗信:未孕妇人吃了这个“滚屁股蛋”即“引窝蛋”,可迅速得子。做外婆的必须给参与“洗三朝”的接生婆及参与洗儿的家人妇女打红包,称“洗盆钱”。盆中艾叶蛋,参与洗儿妇人可分而食之,余蛋亦赠给隔壁祝贺人家。

“洗三朝”时用艾叶洗澡水,旧时俗信可治小儿多动症,故常有大人引导小儿在此盆洗手。

新生儿洗过三朝,穿戴上外婆家赠送的衣冠及首饰。此时趁机给新生儿喂黄连甘草汤,今天则为四磨汤了。

旧俗,“洗三朝”之后,家人会拿镜子一面、竹箩筛一个,擂搥一个或条刷一扎,用镜子照新生儿,外婆更用擂槌或条刷轻击小儿,长沙、湘潭地区更须唱祝词:“天大地大,毛毛胆大;落地生根,青花绿焰”,以此祷祝新生儿经过“打三朝”之礼仪后,可胆大且健康成长。

之所以用镜子,老长沙人说:镜子可照破邪祟,祓除不祥。而擂搥或条刷的轻打可令婴儿胆壮,使邪魔歪道不致纠缠新生儿。

“打三朝”后,大人抱新生儿敬谒祖先神位,参拜天地,再抱给家中长辈看。长辈除父母外,都会打红包给小孩,称赠给新生儿出世“见面礼”。

洗三朝、打三朝后,会设酒宴款待家人,规模不会太大,酒宴亦不丰盛,多由外婆出钱,故“三朝酒”亦称“外婆酒”。所有吃三朝酒的家人,均会获赠洗三朝艾水蛋或赠给红蛋,邻舍亦多赠予红蛋。

2000年初,笔者一位家住东屯渡的同学在湘春路湖南省妇幼医院生育。“三朝”那天,笔者前往探视,正遇小孩爷爷奶奶用镜子照新生儿,用条刷轻打新生儿,并唱“天大地大,毛毛胆大”……所行仪式和所唱谣谚,和民国初年老报纸所载习俗一点不差。如有不同,则是新生儿父亲脸上已被好友涂上红色印油,称“打红”。此俗久已存在,民初报纸未记而已。

长沙城区和郊区,新生儿“洗三朝”时亦有一些地方将箩筛覆盖其身体的仪式,箩筛上须轻置算盘、剪刀等辟邪物件,同时更放置一根“一头劈开的竹子,称赶鸡棍”。长沙一些地方即有在“洗三朝”及拜过祖先后,戏以“赶鸡棍”击打外婆之俗,下面详述。

◆为防脐风,戏打“外婆”

旧时,“三朝”前后,长沙会对“脐风”(长沙俗称“抱鸡婆风”),特别紧张和警惕。

晚清民国,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长沙新生儿初生后,最让母亲及家人感到害怕的是新生儿突发“脐风”。

脐风,也称脐带风,长沙亦俗称“抱鸡婆风”。患病原因据说是新生儿出生时以旧法接生,剪刀未进行严格消毒,以致小儿出生后“七到十日内”,多半脐带发炎,甚至破伤风发作,忽然“肢体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以致突然 “夭折身亡”。

脐风于新生儿为害最烈,成为旧长沙新生儿夭亡的最大“杀手”之一。据1940年湖南卫生实验处不完全统计,由于旧法接生,妇女每年死于分娩者约1.57万名,婴儿死亡21万名,并称婴儿死于脐带风者约占35%。这还是湖南妇幼卫生保健事业早已起步、对妇幼卫生保健事业已有认识之后,晚清民初的情形当然更加恶劣。

长沙城乡,旧时多有在新生儿刚满三天时大办“三朝”的风俗。除流行用小竹条(俗称条刷子)“戏打”新生儿,称“打三朝”,唱颂“天大地大,毛毛胆大;落地生根,青花绿焰”的风俗外,有一些人家更在为新生儿“洗三”“打三”后,“胆大妄为”地使用“赶鸡棍”(竹棍一端稍劈开三四缝,长沙乡间俗称“响撩刷把”)“戏打”(非真打)新生儿“母亲的母亲”即外婆的怪俗,俗称“打抱鸡婆”。民间市侩认为用响撩刷把“戏打”在“三朝日”最尊贵的外婆后, 新生儿便不会得可怕的脐带风,即“抱鸡婆风”了。

此举在20世纪20年代末即被认为十分可笑。当时长沙旧报纸就说这是“必须革除的恶习”。

“打抱鸡婆”当然无法起到防治“脐风”的作用,它从侧面再次表明:要使新生儿健康成长,普及和发展妇幼卫生保健事业是惟一途径。20世纪30年代,何键统治湖南时期,长沙曾大力推行“新法接生”,但民国时期卫生事业的发展,多半集中于省会城市一隅,广大乡村及县城的妇幼卫生保健仍然得不到保障。直到新中国成立,妇幼卫生保健事业在城市和乡村全面推行,妇婴健康才得到真正保障。

◆黄连开口,先苦后甜

老长沙,新生儿喂养亦有一定礼俗及方法。
新生儿一般三朝前后,开始喂奶。喂奶之先,一般家庭会让新生儿先喝黄连甘草汤“开口”,此药又可预兆新生儿人生“先苦后甜”。今天新生儿开奶前,一般先喝四磨汤,医院可提供专门的中成药。
一些新生儿母亲奶水不足,从旧时至今,长沙多用鲜鲫鱼或猪肘子熬汤等法,为新生儿母亲催奶。
此外,新生儿出世后,家中多会及时处理新生儿胞衣。长沙地区一般装在瓦罐中,扔于水塘之内。浏阳、宁乡等乡下,亦有埋于附近偏僻山丘之中的做法,少数人家竟有埋于自家床底者。

3.满月、周岁及命名

关键词:满月剃胎发、出窝、黑鼻子狗伴墙走、贱名、正名、石头干娘、寄名于庙、周岁抓周、与鲤鱼亲嘴

◆满月剃胎发

新生儿满月,在长沙地区普遍举行满月礼,满月礼除比三朝更大范围的亲友向新生儿赠送礼品,大说祝词,及主家请吃“满月酒”外,在长沙地区另有剃胎发、出窝、替新生儿起小名等礼俗活动值得关注。至少新生儿满月这一人生礼俗,远较“三朝”礼从意义和功能来说都更丰富。

无论旧时还是今日,在长沙,新生儿无论男女,一到满月之期,新生儿母亲“月子”已经坐足,可以出门。家人也让新生儿在满月之日举行剃胎发仪式。剃胎发时,有的人家会要求理发师傅连新生儿眉毛也剃去,以使眉毛在以后长得浓黑整齐,拥有浓眉大眼的福相。

新生儿剃满月头,一般人家不会要求将胎发全部剃光。一些人家会要求理发师将头顶囟门(气门)周围一寸见方的头发留下,称“孝顺发”,据称,留有孝顺发后,一可保护小儿囟门,二留下此发者,多会孝顺父母长辈。近年,长沙亦有新生儿在家长要求下故意在颈后留一撮头发,长到一两岁时,这撮头发甚至可以结成小辫,据说留下这撮头发后,就是阎王爷也抢不走小孩,此发旧称“鬼见愁”。这一留发风俗当为外来风俗进入长沙。理发师剃胎发,主家一般多赠以红包,理发师亦多说吉祥祝福语。

有意思的是,新生儿满月剃落的胎发,旧俗并不能随意处置,多会留一撮供于神龛,有的竟藏于屋梁之上,装之红包封中等等。前几年,长沙梓园路等处有以胎发专制胎毛笔者。

满月之日,长沙人家还多会置办满月酒,宴请送礼的亲朋好友。少数人家为夸耀“弄璋之喜”,有大肆铺张操办者。

◆出窝酬神回娘家,黑鼻子狗伴墙走

为新生儿办过“满月酒”后,对于刚生育的母亲和新生儿,最高兴的事情是终于可以“出窝”,呼吸新鲜空气了,这也意味着我们那含辛茹苦的母亲们可以稍微松一口气,新生儿“最难带”的一段时日已成过去时。

此时母亲必选取吉日,或就在新生儿满月当天,抱携新生儿出行。旧时她们一般会前往新生儿外婆家小住一段时日,称“出窝”,这是做母亲的最为高兴的时候。

晚清民国时期,住在长沙城内妇女,“出窝”时一般会要先到庙中酬神。之所以要入庙酬神,是因旧时长沙民智未开,多数迷信。妇女怀孕后,往往在新生儿出世前两三月前往天心阁城墙下朗公庙求符。朗公庙之符,有佩戴身上者,称保身符;有在将生产时焚烧吞服者,称催衣符;有粘贴门窗之间者,叫平安符。更有在求符之外,在朗公庙求三角形红布小旗供奉在家者,称“请令旗”。求符者在新生儿满月“出窝”后,用三束清香酬神就可以了,请令旗者另需宰杀雄鸡一只祭神。这一风俗,在新中国成立后自然消失,朗公庙也在2000年前后拆建成蔡锷南路一段,旧时风俗当然无人知晓。

母亲在朗公庙拜过神后,多会带“出窝”新生儿在长沙城内热闹街头游走,或直接前往娘家,即新生儿外婆家小住一段时间,这已成为民俗惯例。

长沙市内八角亭旁鱼塘街有条鄂省巷(今天这一带都已成为九龙仓工地),旧时所住多为湖北人。久已生活在长沙的湖北人新生儿满月风俗,与本土生长的长沙人几乎相同,只是新生儿做完满月酒,母亲抱新生儿“出窝”回娘家时,旧时必须将新生儿鼻子上涂上黑墨,称“黑鼻子看家婆(即新生儿满月出窝看外婆)”,归来时又在鼻子上涂红色,称“ 红鼻子看奶奶(即新生儿回祖母家)”。“黑鼻子”看外婆风俗,自然让街上人们认为新鲜,留下了深刻印象。长沙也流传有“黑鼻子狗伴墙走,一走走到道门口……”的儿歌。

笔者小时候住在鱼塘街时,就听到街上老人说起,长沙话中所谑称的“黑鼻子狗伴墙走”,指的就是鱼塘街鄂省巷内的母亲带新生儿“出窝看外婆”时,鼻子被点上黑点而有的谑语。此俗在长沙随着人口的变化,已经不存。

◆拜石头干娘,寄名于庙

旧时长沙,人们抵御灾害和病患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新生儿抗病能力更差,病残率和死亡率相当高,新生儿存活率自然极低,灵物崇拜及辟邪活动异常丰富。老长沙民间为祈求幼儿平安顺利成长,还有一套十分奇特的纳吉操作。

有为孩子拜干爹、干娘,求吉辟险的风俗。湘潭韶山冲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在幼时,为保佑其顺利成长,其母亲特意为新生儿毛泽东拜石头作干娘,毛泽东小名亦称石三伢子。此则故事,众所周知。

也有送新生儿到寺庙道观做寄名和尚或寄名道士者,新生儿当然并非真出家,而是请和尚为孩子取个僧名或请道士给孩子取个法号,拜其为师,祭祀一番,小孩家一般取回一些小饰物佩戴即可。民间普遍相信,小孩寄名寺庙道观,会有法力无边的神佛保护幼儿。田汉母亲易克勤所生第一个孩子因脐带风夭折。六年后田寿昌(即田汉)出生。为保佑田汉能顺利成长,易克勤把孩子特别寄在庙中观音菩萨名下做个小徒弟,田汉小时乳名因此叫作“和儿”,就是和尚的意思。九岁前后,田汉因寄名观音名下,不能蓄头发,长年剃一光头,当他到长沙东乡(即今长沙县)上杉市读书时,同学常嘲笑他是和尚。从上杉市回来后,田汉坚决要留头发。易克勤只好带他到金龙寺和真人庙赎名。

此外,满月前及满月时,长沙多有给孩子戴长命锁、穿百家衣,吃百家米,戴各种各样护身符以保孩子健康成长之俗。“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远离灾祸,得吉获福,当时人们往往拜倒在神佛木偶之下。

长沙半湘街旧有娘娘庙,其门柱刻有“敕封孝烈灵妃圣母”字记,殿内奉有主管小儿麻痘的三尊娘娘像,香火极为旺盛,旧时麻痘危害小孩之烈可见一斑。此庙毁于1938年11月的文夕大火。后再未恢复,一则因抗战爆发,人们无暇他顾,二在抗战胜利后,为小儿种牛痘之术渐渐普及。娘娘庙后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为半湘街小学。

◆抓周试志,与鲤鱼亲嘴

除满月酒外,长沙人还讲究在小儿一周岁时办“周岁酒”之俗(也有为新生儿办“百日酒”之俗,情形也相当热闹,但很多人家既办周岁就可不办百日酒,办百日酒有的不对外办周岁酒。目前在长沙市办百日酒者已越来越少)。

多有人家在为小孩办“周岁酒”时,为新生儿“开荤”。就是把煮鲫鱼或鲤鱼之汤汁,涂于小儿唇边。个别乡下竟有用活金丝鲤鱼让小儿亲嘴求吉者,今天看来,殊不合卫生要求。

办“周岁酒”同日,亦流行让新生儿“抓周”。“抓周”之俗流传久远,至今仍在长沙地区风行。

不少人家在新生儿满周岁“抓周”时,将笔墨文具、官印、算盘、账本、纸币、针线、胭脂、口红、食物等陈列盘中,让新生儿抓取,以测婴儿志向及未来发展前途。

望子成龙的父母,多认为抓周时小儿取官印,预兆未来或会当官;取秤,今后经商;得食物者,未来家境富裕、不愁吃喝等等。以现代思维论,小儿取物完全是一种自然应激反应,多属偶然,但旧时长沙的父母在传统神秘思维主导下,多认为小儿取何物与他今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此后父母多会刻意在此预兆方向上努力培养子女,使他们果真朝此领域发展。有取得成功者,便以为灵验。

4.收魂、断吓、夜哭郎

◆关符立禁之俗

因湖南文化地理为“四塞之地”较为封闭等原因,直到抗战爆发前,长沙虽处省会之地,但巫风遍地,颇为迷信鬼神。当时人们尤其迷信算命。因医术不发达,新生儿往往夭折,故家庭生子后,妇女多令算命者为新生儿推算八字有无关煞。算命者多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欺诈钱财。凡属中人以上资质,十之八九的妇女多堕入算命者计谋之中。算命者诈取之法,多称新生儿八字中带有某种关煞,关煞中何者为正,不可不利用巫术进行压制。

当时妇女受教育程度不高,爱子之心又特别严重,面对算命者,常会絮絮叨叨问怎么才能制关煞,不制又将如何?

算命者趁此张大其辞,对其进行恐吓,令算命妇女不得不请他们告知制法。算命者又称,必须索取若干金钱他们才能帮忙制此关煞。

尤其新生儿在一岁之前,常有病痛,新生儿母亲疑心是为邪魔纠缠。在经济条件允许下,遂召集巫觋之流为新生儿察看病痛缘由,而不是请医生看病。巫婆神汉当然要趁机施法诈取钱财,简便之法,就是替小儿“收惊”,手续繁杂的则有“断家”之术,另外还有为小儿立“长生禁”者,即请巫婆神汉为新生儿造作各种符篆,置之巫觋指定地方,称可以禁制邪祟侵袭。

民国长沙报纸揭示关符立禁的风俗时称:长沙巫觋有用“一瓷坛贮水为满,更以一碟覆之,然后连坛与碟一起倒置者,称为水禁,水禁系画纸为符,贴之坛之侧面”;有用“一瓦质之钵,把灰烬装满钵中,以红纸裹砖覆之,谓之灰禁,灰禁辟桃木为符,植之砖头缝隙处”:有“用瓦质小坛,中间填满灰,更以结练之线,紧筑坛中,而悬之空际者,谓之吊禁,吊禁则有用纸符者,亦有用桃符者”,或“有为之敕擂槌者(以一木质新擂槌,在其上画符箓,悬挂在新生儿睡卧之处”,又有“为新生儿立铁符者,以一长及尺余窄铁片,在铁片上画上符箓,钉植立于小孩所卧床边”“立长生灯者,即设灯一盏,不分白天黑夜燃烧,视这户人家财力如何,不断添油”。实施这些所谓立禁的诈取之法,多者向新儿家庭索取数十块光洋,少者亦数元。

这种风俗一度在晚清民国时期长沙相习成风。最穷苦人家没办法出这么多钱,只得向朗公庙等处乞得一张纸符,贮于小袋中,佩戴于小孩身上。也有将小孩寄名于牛栏、马厩、猪圈、鸡埘之上者,更普通寄名,则像前述的田汉那样寄名神庙,未赎名之前,家长不敢为小孩蓄发。寄名牛栏、马厩、猪圈、鸡埘的小孩,亦对小孩贱视,称其为牛伢子、狗伢子一类,希望取贱名不被鬼神重视,而不生病痛,健康成长。
长沙地区小孩寄名,更有寄名游神干娘的。所谓游神干娘,多为街巷村头讨饭婆,这些讨饭婆多带有神婆意味,在她们行乞的讨饭篮子中,常系有极多红绿布条,这是长沙一些人家为小儿寄名游神干娘所为。
长沙以上种种为了让新生儿成长而实施的遍地巫术,折射出旧时长沙妇幼保健事业极不发达,新生儿极易夭折,新生儿父母为求小儿平安不得已而为之的窘迫现状。随着新中国成立,湖南妇幼事业的迅猛发展,通过迷信寄名及关符之禁以求新生儿顺利成长的种种巫术,只不过数年即告烟消云散。今天这些巫俗,在长沙难有存在土壤。

◆1937年长沙“叫魂”事件

因新生儿养护时艰苦,且环境迷信,由此给成人世界带来紧张情绪,在1937年至1938年,即在何键到张治中任湖南省主席前后,长沙西乡一带因当时长沙正在修筑湘江大桥而发生了震动全国的“叫魂”社会事件,1937年初,一个可怕传言遍传长沙周边。该谣言称:近日有外乡人来长沙,意图使用巫术杀人祭桥、喊魂垫桥。并称长沙和湘潭都在建造湘江大桥,一些巫婆神汉想使用巫术将人的姓名写在纸条上,以此将人的魂魄压在桥墩下。被“叫魂”垫桥的人,一定神气虚弱有,性命之虞。谣言流传开后,一时间人心惶惶。焦虑的长沙望城坡等西乡愚民,对进入望城坡一带“衣袋中有符篆”的外乡陌生人,展开大量无意识的敌意袭击,甚至无故突然殴毙进入长沙西乡的外乡人。这一“叫魂”事件爆发后,不但有外乡人被乡民袭击暴毙,甚至发生算“游八字”的“星相家”被乡民活埋的事件。这一事件经长沙各家报纸披露后,顿时轰动全国,地方政府迅速采取平息措施,惩办无故殴杀他人的乡民。因当时正遇上抗战爆发,人们的注意力很快为战争消息所转移,但该系列事件的影响仍然极其恶劣。不得不在此提及。

◆至今犹存“夜哭郎”

20世纪20年代初,黎锦熙、吴启瑞、李实等人搜编了数本《中国廿省儿歌集》。一首标明搜录于“湖南长沙”的《天皇皇》儿歌,歌词为“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路上君子念一念,一夜睡到大天光”。

老实说,这样的“儿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教唱小孩的“儿歌”,而是一则具巫术意义的符咒。直到1992年,笔者从北正街经过时,仍见到这样的符咒,张贴在北正街头卡子的电线杆上。

北正街头卡子为长沙北门进城后一个人群密集的著名十字路口,过去常成为一些低层迷信人群深夜为“失魂落魄”的小孩“喊魂”的地方。有人常将小孩和其母亲的头发揉在黄泥巴砣中,在火炉边焙干后,趁夜深之际在头卡子喊魂,以为会让迷失的小孩魂魄认路回家,喊完后将黄泥砣砸在路心,即头也不回地往家赶,相传迷失的小孩魂魄会因此回来,病也忽然而愈。当然这是迷信,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仍有实施这一巫术者,这一巫术可谓害苦了在头卡子扫街的人。

又,小孩生病,高烧说胡话,母亲在夜深之时,持小孩衣物对水缸或上楼梯登高处喊某某伢子回来,然后将衣物放于小孩身边,认为这样做小孩将会病愈,其实往往耽误了小孩最佳诊病医治的时机。

文章来源:shenghuobaodian.com

从手机浏览器访问《生活宝典》

站内搜索
  • 长沙人的冬至节、腊八节、除夕过年习俗
  • 长沙人的鬼节、中秋节、重阳节
  • 端午节,长沙人,吃些啥,耍些啥,看些啥
  • 长沙人:自称最不信鬼,却最爱谈论鬼
  • 杨裕兴面馆吃顿面,不枉做回长沙人,身体特别踏实
  • 年到了:踏雪赏梅,吃喝玩乐,小孩乐屁颠
  • 小孩子开车那么快,时速180公里,多辆警车出击逼停
  • 老鬼,老鬼,越老越鬼,小孩子才是纯粹的人
  • 现在生育政策应该根据各个地区人口稠密而调整
  • 小孩子蹲路中间被一不留神的司机撞上并碾压
  • 微商帮
    世界网站大全
    中国科研团队:大象的长鼻子是如何越变越长了
    中国科研团队:大象的长
    自己是否能够像自己想的那样做成一件事,身旁人的判断会比自己准确
    自己是否能够像自己想
    火宫殿:吃喝玩乐看,烧香拜神佛,红火的庙会经济
    火宫殿:吃喝玩乐看,烧香
    眼见为实也不为实,更须谨慎看到的并非全貌
    眼见为实也不为实,更须